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 重庆三峡医专赋能中医药专业群建设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医药高等院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动推进专业群建设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制度、文化、技术和资源在人才培养中融合不够,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搭建不够等问题,学校形成了以中药学专业为核心,中药生产与加工、中药制药、中医学专业为骨干的中医药专业群,对应中医药产业链的中药种植、制药、流通、临床应用等岗位群,探索构建了基于“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的高职中医药专业群建设模式,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高职中医药类专业建设模式
建立“三联动”专业群建设机制,破解校地企融合发展的“瓶颈”
1.建立了促进催化赋能的政府联动机制
一是依托学校牵头的重庆三峡库区医教协同职教集团,学校与所在地重庆市万州区政府合作搭建三峡康养论坛、三峡中医药发展论坛、三峡中药博览会等中医药产教融合发展平台3个,先后合作举办1届三峡康养论坛、5届三峡中医药发展论坛、4届三峡中药博览会,参加人数累计达万余人。二是政校合作编制《万州区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万州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中医药产业相关发展规划9个。
2.建立了自我调节和应变求变的学校联动机制
从工作机构上建立专门的对外协调机构——校企合作部,形成对接联络机制。从专业反哺上组建中医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建立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工作推进机制。从技术纽带维度上建立成果转化保障机制,使中医药项目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企业产品、临床应用和教学案例资源。从服务产业实践上,实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机制。先后完成4个国家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5个区级校地合作项目及5个校企合作项目,推进三峡中医药产业与专业融合发展。
3.建立了内在需求和主动参与的企业联动机制
通过学校与重庆希尔安药业等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共享和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形成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共同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医院对产学研合作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订单班、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中医药人才培养。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建构“四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1.校企(院)制度融合
将优秀的中医药相关医院、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要求与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实训场所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融合,形成与希尔安药业等企业对接的《技能考试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
2.校企(院)文化融合
推进希尔安药业伍舒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了职业精神与教育精神融合、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融合、日常行为养成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逐步融入血液、烙入灵魂。企业吸取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创新员工思维方式。
3.校企(院)技术融合
将希尔安药业等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设备等引入教学内容,将中医药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推动相互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校企(院)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合作建设中医药专业,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打造适应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医药特色专业群。
4.校企(院)资源融合
组建了由希尔安药业等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了课程及标准、活页式教材、教案、学习指南、视频、动画仿真等教学资源。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校企人才、技术、设备、场所、品牌等资源共享。
创构模块化课程和药性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发展
一是开发中医药人文修养、中医导论、中药导论等群课程,建立共享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等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秉承“大医精诚”“做药先做人,炼药先炼心”的理念,校企(院)协同开展说药、识药、画药、采药、制药、晒药、乐药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以药铸德、以药启智、以药健体、以药促美、以药塑人”的“药”特色育人体系,在环境思政中渗浸“药味”,在课程思政中提升“药德”,在实践思政中锤炼“药魂”。

中医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推进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搭建“两协同”社会服务平台
1.政校企协同开展科技创新
学校先后建成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峡中医药技术研发中心、三峡天然药物抗肿瘤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政校企协同开展科技创新。2015年建立的重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部、重庆市、万州区等三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2016年建立的天然药物抗肿瘤工程技术中心成为重庆市工程技术中心,政校协同开展天然药物抗肿瘤研究。2008年建立的三峡中药研究所、三峡针灸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三峡中医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出版《长江三峡中草药图谱》《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等中药专著 4 部 9 册,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发现全球植物新种 3 个,授权专利 44 项(其中发明专利 7 项,国际专利 4 项)。已进行成果转化100万元,新增产值超亿元。
2.政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服务
面向中医药行业、企业、社会,与万州区政府协同,先后建成了三峡中药科技馆、三峡中医药文化馆、三峡中医养生广场、三峡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立的“中国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为三峡库区中医药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累计服务对象达20余万人次。
学校先后建成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三峡中药养生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三峡无创痛针灸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3个重庆市级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重庆市七曜山中药材科技专家大院,完成科技部等科技特派员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25项,指导建成中药种植基地10个品种5万余亩,为企业和农户年增收1800万元以上。抢救性整理出版三峡地区明清医家医籍25卷,指导企业研发产品5个,完成企业标准13个。建成国家级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基地,整合学校中医药教育、培训、鉴定和继续教育资源,面向三峡中医药行业、企业、社区、农村等开展中医药技术技能培训、鉴定等,累计5万余人受益。
学校与万州区、巫溪县政府合作,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康养教育和技术服务,建立了“三力提升, 三助扶贫”中医药教育扶贫模式, 提高中医药文化素养、康养能力、从业能力,助力三峡库区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累计5000余人受益。
学校科技特派员在种源基地为农民开展病虫害检查技术培训
通过以上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中医临床技能比赛获得3个第一名,全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中药专业学生参加近5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等11项。中医学、中药学2个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中药学专业群纳入了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在2021年金平果专业排行榜中均居全国高职高专第一。
编辑:牛东慧
相关推荐
情系五保户 慰问暖人心
2023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医路格桑花”援藏服务团实施“医路帮扶·雪域健康行”援藏行动,并委托张冬梅带队前往西藏开展援助工作。她带领我们的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投入到这场跨越千里的“健康之旅”和“团结之旅”。此团队活动获2023年全国优秀“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潜心耕耘志无息 牢记初心践师魂
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这样一位党员教师: 3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资源调查第一线、科学研究第一线、教书育人第一线, 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敬业奉献守教坛 实干奉献展风采
在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以汗水为墨,以运动场为纸,书写着关于坚持、热爱与奉献的动人篇章。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的谢晶老师,就用行动诠释着“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理念。“同学们,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宽敞的田径场。谢教练洪亮而富有激励性的声音,如同号角般响彻天际,激励着每一位早起训练的学生。除了严格的训练,谢晶老师还以她那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训练中不慎扭伤脚踝,
初为人师展风采 以研促教伴成长
黎春红,202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如今,作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专任教师,她不仅承担着师者之责,更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成为学校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带头人、校级特色果实保鲜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研究骨干、重庆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万州区科技特派员,入选2024年“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人才计划。图1 参加2022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现场图初登讲台 学为人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
弘扬教育家精神 匠心追梦育新人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邓晶荣老师扎根库区基层教育一线18年。如今,作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带头人,她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她,创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遵循“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多年来,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
手赋光芒点心灯 胸怀大爱育英才
时值周末,张光宇又来到了万州区残联的培训基地,继续开展盲人按摩师教学工作。学员们开心地紧握他的手,表达了对张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星光不负赶路人,作为三峡医专中医学院副院长、康复专业副教授,张光宇为中医推拿及传统康复领域播撒了无数的“杏林新苗”。而在助残培训领域,他二十年来始终如一,以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爱心,为盲人学员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守中抱一 点亮心灯截至2023年,我国视力障碍群体已超1700万,位居全球视障人群数量之首。为视障群体照亮未来,助力其就业,是残疾人
“产业发展+消费扶贫” ——第一书记郝坡的脱贫致富经
2019年3月,郝坡同志开始担任江池镇关塘村第一书记,他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实情,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鼓励村民发展林下养鸡。二是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三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他提出“产业发展+消费扶贫”新模式,打造关塘土特产品牌,通过“电商+带货”双途径助力土特产销售。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发展起了养鸡产业,建立了农村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土特产。通过消费扶贫,不仅减少因疫情所致的损失,反而增
扎根西部,培养乡村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本案例是一个涉及到西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特殊领域——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问题。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牢牢抓住学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直接服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针对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三难”(招聘难、留下难、成长难)和学校“两多两少”(西部学生多、贫困学生多,愿意扎根西部的学生少、愿意服务农村基层学生少)现状,用行动诠释了扎根西部办好
《梦开始的地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梦开始的地方》带您走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述这里学则恒心、医则仁心的故事。